杜玉波: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亚博188网站

智库观点
杜玉波: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7864    发布时间:2022-06-27    分享到:

1656293413987472.jpg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在中山大学相聚,共同参加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参加本次论坛年会的国内外嘉宾和各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高等教育形态正在深刻重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增进人类福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个话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同仁围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未来十五年特别是这五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发展,关键是高质量。这个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上。我们要建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体系,是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体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系,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是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体系,是全面对外开放的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会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两个方面,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生格局性的变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核心内容和建设路径。围绕这些内容,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我们要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其根本和决定性意义而言是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规律、彰显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畅通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宏观育人体系,就是从教育整体而言,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这三大教育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缺一不可,我们要有这样的大教育观。构建中观育人体系,就是从学校教育而言,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协同育人。在学校,立德树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参与。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微观育人体系,就是从个人施教而言,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等品格,融入每堂课、每个课题、每个项目、每篇文章,甚至每次开会和谈话。说到底,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四为服务”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我们要夯实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历经九百余年的革故鼎新,始终未曾动摇。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要统筹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能力技能训练的关系,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才成长新需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要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实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推进产业迭代升级紧密结合,与助力教育开放紧密结合。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要着力建立约束激励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提升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第三,我们要打造以服务需求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基,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建设要强化服务国家需求,立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学科布局,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调整的前提条件。实质上,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充分满足学科设置条件,符合其建设规律,确保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学科建设要坚持有选择性的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尤其要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从根本上讲,学科建设要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世界上不乏有这种成功的典范。

第四,我们要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的教师发展体系。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键是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大先生”。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一批、大胆使用一批、及早储备一批”的建设思路,及早谋划,做好顶层设计。要围绕学科集聚人才,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统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要集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学科穿透力的领军人才。要及早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历练成长。要注意把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关,尤其是加大师德师风的考量。同时,教师队伍建设还要特别注意坚持“以学科为主体、以学院为主责、以学校为主导”的原则。学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单凭名声和“帽子”来引进;学院要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的作用,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担负起人才集聚的重要责任;学校主要是管师德、管结构、管政策,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既鼓励“全能冠军”,又支持“单项冠军”。

第五,我们要优化以特色发展为目标的分类办学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对任何一个强国而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都有一个战略考量。当前,我国的高校迫切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办学格局。就高校类型来说,要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形成梯度、对接需求。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就教育层次来说,本科教育要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也要适量培养基础性、学术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结构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分类发展,中央层面要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制定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区域资源配置;省级政府要着力解决学校类型层次不适应问题,把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布局;高校要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问题,把有特色、服务需求作为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六,我们要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关键要看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产出一流成果,把对国家社会贡献度和国内外公认度作为重要考量;发挥一流影响,把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作为最高评价;办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我们说的“破五唯”,关键要从实际出发,破立结合,以立促破,凸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的实际贡献,彰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大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其自身评价体系关键要能够看到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国之大者”的卓越贡献;能够看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看到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能够看到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国情怀。

第七,我们要畅通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教育开放体系。大学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凝聚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世界各国高校的合作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认清大势,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在国际高等教育坐标系中重塑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态。积极参与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雄安新区等建设中,打造教育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同有关国家和地区构建更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要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坚持有选择的“请进来”,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力。坚持有章法的“走出去”,争取与国外高等教育多对话、多来往,有进有出、相得益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扩大对外影响力。坚持有目标的“深参与”,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规则等的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探索开展围绕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提升国家形象,深化国际融合力。

第八,我们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要一以贯之落实好、执行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重在谋划和决策,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校长负责重在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依法行使职权。在体制运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分工负责”这三个关键点。要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优势,形成高效、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提倡职能部门为学院服务,学院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人人为人才培养服务。要注重激发学院“中场发动机”的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发展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与党的组织同步设置、与党的工作同步开展。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办学治校先进经验,把学校的学术组织和群团组织作用发挥好,创造良好的办学生态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发展规律和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是应对人类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我相信,经过与会国内外嘉宾的深入探讨、思想碰撞,我们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认识一定会不断跃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智力支撑。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起向未来!

【本文系杜玉波会长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报告全文】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