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观点】刘益春|“国优计划”:时代意蕴、战略目标与创新举措
摘 要:“国优计划”是新时代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攻坚,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国优计划”以乐教适教为选拔标准、以研究生层次为培养目标、以跟踪服务为基础保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研究生选拔方式、培养模式与招聘方式等重要举措,具有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国优计划;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意在利用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在“以才育才”逻辑指引下,“国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带动一大批高水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开展教师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教师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打造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的教师教育新格局,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国优计划”的时代意蕴
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举办教师教育,既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国优计划”的实施对于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
“国优计划”是在党的领导下,锚定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集国家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而实施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国优计划”一是强化了党对教师教育的方向性领导。“国优计划”是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要,结合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变革性发展趋势,为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的创新性战略部署。二是强化了党对教师教育的战略性领导。“国优计划”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对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举措。三是强化了党对教师教育的全面性领导。“国优计划”聚焦高水平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涉及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治理体系、保障机制全链条工作,展现了党对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与统筹规划。
(二)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国优计划”以建设满足教育强国战略的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队伍为目标,一是提升人才培养层次,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研究生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国家的强盛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撑与道德价值引领。二是遴选优质生源,打造领军人才。强化研究生阶段教师教育优质生源选拔,有助于吸引一大批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本科生报考,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三是持续扩大培养规模,保障科学供给。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强化高水平高校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模,保证优质、充足、灵活的师资供给。
(三)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国优计划”是回应新时代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具有深远影响。一是推进实质性联动,加快构建教师教育的开放格局。“国优计划”秉持开放观念,对内开展学校各院系的破壁合作,对外将师范院校与高水平综合大学、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以及中小学教师进行跨界联动,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形成教师教育的开放格局。二是促进一体化发展,增强职前职后的持续系统支持。“国优计划”秉持系统观念,既强调遴选优质生源、打通本硕培养壁垒,也注重职前职后的有机衔接,并给予职后专业发展以持续性、系统性的专项支持,有助于推动以教育家型教师为先导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强化高质量协同,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融合。“国优计划”在强化学科优势的同时,突出师范属性,以厚基础、重师范、强特色的融合化课程体系,开拓了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赛道,进一步优化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
二、“国优计划”的战略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国优计划”将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优势有机融合,通过协同培养建构教师教育新格局,造就一大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乐教适教为标准选拔高水平高校优质生源
选拔乐教适教的优质生源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基本前提。师范院校是师范生培养的“工作母机”,也是支撑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存在着基数大,但高水平师范院校数量不足的现实难题,极大地限制了优秀师范生培养规模。“国优计划”将高水平高校作为师范院校培养的协同主体,体现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创新,也为强化优秀教师队伍储备提供有力保障。“国优计划”通过推免选拔和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等方式选拔优质生源,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一是教育情怀深厚,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立志投身于祖国教育事业;二是专业素养卓越,专业知识扎实,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三是教学基本功扎实,具备师范生专业素养与教学基本功。“国优计划”鼓励高水平高校系统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强化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学习,促进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双提升,为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研究生层次培养为目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通过研究生层次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是建设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师范生培养结构亟待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2022年我国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0%、99.94%和99.98%,而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占2.14%、5.05%和13.08%。从师范生培养的学科结构来看,能够胜任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相关学科的师范生仍较为紧缺。为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从教,“国优计划”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第一,生源选拔定位本科生层次。“国优计划”将培养起点设置为硕士研究生层次,通过大幅提高“从教门槛”,全面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第二,培养环节凸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高水平高校生源具备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素质,但面临着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国优计划”通过高水平高校自主培养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为“国优计划”研究生补齐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短板。第三,提供全方位从教就业激励。“国优计划”通过探索“订单”培养、组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为高水平高校研究生开辟从教服务的“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从教。
(三)以跟踪服务做保障为基础教育培养领军人才
培养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使命。“国优计划”旨在依托高水平高校选拔高层次人才,构建跟踪式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促进“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建立多方协同培养创新机制。高水平高校与中小学校应加快构建协同培养机制,建立高校高水平教学团队与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队伍,创新设计“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保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其次,建立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高水平高校应注重强化“国优计划”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切实提升其专业水平与教书育人本领。中小学校应提供配套教育教学资源,打造高质量教研团队,营造开展教学活动的良好条件,为“国优计划”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提供资源保障。最后,构建长周期发展支持体系。高水平高校应联合中小学一线名师指导团队对师范生发展进行长期规划,鼓励“国优计划”研究生到岗参与管理工作,培养其教育管理与领导能力,为其尽快成长为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军人才和中小学校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三、“国优计划”的创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亟需破解高水平师范院校占比不高、师范生专业素养薄弱等现实困境。“国优计划”提出创新研究生选拔方式、培养模式与招聘方式等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高层次遴选与“双素养”奠基相融合
引入优质生源与夯实专业素养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必要条件。一是高层次遴选为高质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生源。“国优计划”通过实施本科生推免选拔与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的选拔方式,筛选专业成绩优异、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优秀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助力高层次、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二是“双素养”奠基为高质量教师培养铸魂提质。教师教育事业的专业性源自其内部特殊构架。“国优计划”强调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以“双素养”理念引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关注并培育“国优计划”研究生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学素养,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深度融合,为高质量教师培养提供丰富系统的理论学习空间与教学实践平台。三是高层次遴选与“双素养”奠基为高质量教师培养提供内部动力。高质量教师的培养应注重优质生源引入与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相融合,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育需要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国优计划”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学素养。
(二)高水平高校协同与“双导师”指导相融通
实施协同联动的培养模式是造就一大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必要保障。第一,以“院校协同”与“院系协同”方式实现师范生联合培养。一方面,通过“院校协同”推动师范院校与高水平高校协同培养。“院校协同”是指师范院校与高水平高校联合培养“国优计划”研究生,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优势与高水平院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在优势互补中共同助力高质量教师培育。另一方面,通过“院系协同”促进院系优质资源整合。“院系协同”是指学校内部建立“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的协同机制,有助于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科教学资源,实现高质量教师的自主培养。第二,以“双导师”指导共筑师范生协同育人新模式。“双导师”配置是教师教育者与一线中小学名师、教学骨干教师的联合培养方式,有助于促进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第三,以高水平高校协同与“双导师”指导共促师范生专业成长。“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在宏观实施层面应建立高水平高校协同机制,在微观操作层面应建立“双导师”制度,二者相互融通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为师范生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场域条件与师资保障。
(三)教师教育课程普及与教师教育先修课程供给相统一
高质量课程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首先,教师教育课程普及是高水平高校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有效方式。“国优计划”鼓励高水平高校面向全体在读学生普遍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这为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与核心特质提供了现实可能。此外,“国优计划”提出选修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学分转换机制,有助于提高优秀人才的从教意愿。其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供给是提高“国优计划”研究生专业素养的坚实基础。“国优计划”支持培养高校为推免录取的研究生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在本科第四年开始学习相关课程。教师教育先修课程的开设能够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激发从教潜能、培育教育情怀、提升专业素养、夯实教学基本功。最后,教师教育课程全面普及与先修供给相统一有助于激励优秀人才从教。“国优计划”的贯彻落实应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普及与教师教育先修课程供给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学分相转换等方式,有效推动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激励优秀人才从教的政策吸引力。
(四)“订单”培养与“从教”支持相协调
为中小学培养并输送一大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是“国优计划”的目标追求。第一,建立“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推进“国优计划”研究生协同培养。“国优计划”旨在探索建立高水平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通过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拓“国优计划”研究生任教新渠道。第二,构建“从教”支持体系,强化“国优计划”研究生从教保障。“国优计划”通过纳入免试认定、组织专场招聘、开辟从教服务“绿色通道”等方式,切实保障“国优计划”研究生的从教机会。第三,“订单”培养与“从教”支持相协调,精准输送高素质教师。“国优计划”指明了“订单”培养与“从教”支持相协调的行动方向。优质中小学应由教师招聘的“筛选者”转变为准教师培养的“参与者”,积极协同高水平高校开展理论研修与教育实践,为高水平高校提供师资保障与从教机会。同时,高水平高校应明晰就业市场需求,凝聚高水平教学团队系统设计培养方案,整合多学科资源确保培养质量,为优质中小学精准输送高素质教师。
(五)试点先行与持续推进相结合
确立先行试点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国优计划”的有效途径。第一,确立首批高水平高校试点有效回应了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30所高水平高校举办教师教育,能够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相关学科教师培养,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第二,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是为中小学不断输送优秀师资的重要行动。“国优计划”以政策激励引导与资源配套保障为支点,持续为中小学输送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教师,通过增量安排、等额支持、给予研究生推免计划奖励名额等方式,激励引导高水平高校积极参与“国优计划”。同时,鼓励各地为高水平高校优配教育实践基地,协同高水平高校研制并实施工作方案,确保“国优计划”政策纵深推进。第三,高水平高校试点先行与持续推进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国优计划”深入落实。高水平高校试点先行是“国优计划”的逻辑起点,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是实施“国优计划”的必由之路,高水平高校应在实施教师教育过程中总结经验,为持续推进“国优计划”走实走深提供重要的方向引领。第四,高校前瞻性设计与创造性实施是“国优计划”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先行高校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时研制形成《东北师范大学“国优计划”实施方案》(实验稿),为“国优计划”高质量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专业保障。在培养目标中聚焦“能胜任并引领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研究型科学课程教师”培养,实施“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采用“书院制”管理与“四导师制”(学科教学导师 学科专业导师 中小学导师 教育学导师),构建“师范院校 ”联合培养模式(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合作培养),以“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教育通识、学科素养、学科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全要素为“国优计划”高质量落地实施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表现出鲜明的迭代性特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其核心要旨均指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可见,“国优计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上的一脉相承与持续创新,既是对“强国必先强师”国家战略要求的积极深刻回应,也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刘益春,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