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以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科技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广西南宁,共同参加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七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这个论坛已经举办了六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助推了我国科技社团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本届论坛以“开放治理,普惠共赢”为主题,共同研讨新形势下科技社团提升治理效能、助力人才成长、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路径,凝聚开放共识,汇集创新资源,可谓恰逢其时,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今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他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总书记的讲话,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历经艰辛的复杂巨系统,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全方位战略支撑,又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长期自由探索,也需要高校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还需要科技社团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科技创新的长链条和全过程中,科技社团是团结和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纽带,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等重要使命。当今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社团在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是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会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同向同行,以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己任,以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为支撑,以品牌项目质量提升为抓手,以优化内部治理体系为动力,以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为重点,推动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学会大力提升组织凝聚力,团结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创新搭建平台。学会汇聚了高等教育战线的战略科技力量,30余位院士在学会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学会现有71家分支机构,其中理、工、农、医和交叉学科等科技类分支机构30多家,贺克斌、詹启敏、赵进东、房建成、孙友宏、张来斌等10余位院士担任分支机构理事长、副理事长。这些分支机构通过凝聚科技人才、开展有组织科研、推进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近些年来,学会聚焦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新设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分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资源能源教育分会、碳中和与清洁能源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等科技类分会,优化分支机构布局结构,进一步凝聚高校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发展。
——学会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力,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为科技创新积蓄力量。学会持续建设新型高端教育智库,为优化高教人才培养结构贡献智慧,助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学会发挥人才汇集、智力密集的优势,聘请清华大学原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希勤担任《中国高教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组建以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刘伟担任主任委员的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包括高松、包信和、金东寒、刘炯天、郭东明、李言荣、陈骏、刘益春等多位院士。学会锚定国家重大需要,以系列重大委托课题,教育部、中国科协委托重点课题,分支机构规划课题研究为抓手,建立推进科技创新的课题研究蓄水池。在研究过程中,学会倡导“四新四真四统一”的研究原则,围绕教育强国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主题,与有关部门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形成“政府出题、智库解答”工作模式,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助力科技创新研究等方面发挥学术引领和资政建言作用。研究成果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等重要学术平台发表,多篇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红旗文稿刊出。同时,出版多部专著、文集。五年来,报送《研究专报》50余篇供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参阅,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并转化为政策文件,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学会不断增强社会公信力,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平台,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会的品牌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迭代升级,已经成为集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技术服务、贸易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品牌展会。高博会突出科技创新和创新引领,立足举办城市的远景目标和区位优势,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加大科技服务内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担任主任委员的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科服委委员包括张人禾、陈军、陈卫、吴明红、陶智、朱为宏等多位院士,建立健全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学会举办两届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三届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集中展示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会推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为供需双方打通线上交流渠道。截至今年6月,平台已收录高校科研成果28536个,科技专家34920名,科技人才29336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253个,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
——学会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的联系,践行国际科研合作新模式。目前,学会已逐步形成以“稳定的国际伙伴关系网络”为主体,以“中阿大学联盟”“中非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三大交流机制和“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三大国际学术会议为两翼的对外工作新格局。依托“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引导各国大学和教育组织资源互补,聚焦国际共同关注的创新人才培养、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开展联合研究。今年10月10日至15日,学会将在北京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周”,期间连续举办三场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分别为“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外宾将现场参会。我们将与各国学者一道,共话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时代话题,为人类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今天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朋友关注和参与国际周的各项活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应对当今世界接踵而至的问题挑战和日益凸显的各种风险,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科技社团要成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科技共享和知识共享,共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科技界的贡献,以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科技创新。
第一、开创更富活力的创新驱动格局。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能力。科技社团要搭建好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维护好所在国家或地区科技工作者的利益和诉求,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科技、服务创新变革。同时,科技社团要构建全球研究和开放创新的新生态,将主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中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纳入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提升合作层次和质量。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二、打造更大规模的成果转化平台。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科技社团要运用数字技术建立需求库、资源库和成果库于一体的管理信息平台,弥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的断层,打破时空限制、信息分割与数据壁垒,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嵌入产业发展链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发展中的前沿领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等进行梳理,形成攻关清单,为科技创新提供指引。要利用数字技术打通科研立项、进程跟踪、成果交流、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全方位、全流程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通过大数据匹配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三、构建更加立体的科技合作网络。当代的科技创新,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个人探索,又需要大家团结起来集体攻关。科技社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构建国际科研协作体,搭建平等对话的国际平台,推动形成全球性学术交流机制,成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协调者和区域政策制定的推动者。要开展国际联合攻关项目,实现全球优势科研资源汇聚,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围绕全球科研热点和重点计划,共同推动世界尖端技术创新。要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和一流人才,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要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中心,采取有效的破壁政策,构建关键领域国际高端人才中心,促进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四、拓展更广维度的国际科技和人文交流渠道。在科技创新的众多领域,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大的趋势。科技社团要加快智库联盟、青年发展论坛、大学联盟等平台建设,促进人才交流、学者互访,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要突出双赢理念,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用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他,用交流互鉴取代唯我独尊,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合作交流,提升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效益和可持续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民间对外交往优势,目标集中、多点发力,深化沟通交流,凝聚各国合力,为推动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合作是历史潮流,共赢是人心所向,创新是大势所趋。只要我们汇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就一定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愿意与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个学会协会、各位专家学者,加强联系,搭建深化友谊、加强交流、务实合作的新平台,共同为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第七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上的主旨报告)